广东四大名园--清晖毓秀

人气阅读指数 3917 次
 
 
清晖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的府邸。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后,复经龙家一门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


清晖园的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庭园曲径回廊,景趣盎然。园内幽深清空,布局紧凑,步移景换;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樸素。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


园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银杏千秋,百龄龙眼,玉棠春瑞,沙柳飘扬。闲步曲桥喜看金鲤碧波嬉戏;徐行花径,好赏绿树时花扑面。时而庭园内传出袅袅弦歌,听一粤曲,令你心清耳悦,如醉如痴。


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照片拍摄于2004年5月.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順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歸归故里, 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日渐荒废,故园废址为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仅留黄士俊祖上黄兰圃公祠前座。

到嘉庆千年,龙应时早将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龙廷梓获得左右两部庭院后自成一格,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将继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园名的由来。


清晖园内建筑物的数量繁多,品种上几乎荟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建筑形式: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等。各种建筑形式因用途上的不同, 向我们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它们或高峻,或低矮;或宏伟,或小巧;或轻盈,或厚重;或拙朴,或灵巧;或淡雅,或瑰丽;或通透,或封闭……


清晖园的建筑一般不强调屋顶的装饰, 出檐不大,檐角不作上翘。在立面处理上,大量采用与门结合在一起的窗牖,即落地窗式的屏门, 图案美观、通透玲珑。同时大量使用彩色玻璃来镶嵌棂格,使建筑物外观更显秀韵多姿。
清晖园的亭独树一帜,与其它园林颇为不同。例如玲珑榭,结构上采用亭子的形式,但室内八面全用木制装饰的彩色玻璃格构成外墙,并设置有门,这在使用功能上,既可作亭,又可用作堂。


清晖园有自己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第一,是水景的比重较大,与顺德河涌成网,鱼塘蜜布的地貌相一致。园中有宽阔的池塘,有狭长的河溪状的池塘,有大型或中小型的人工瀑布,有湖石群中不断喷涌的泉水。池塘中种植了睡莲和荷花,有的长得较密,满池绿叶,密不透风,有的长得较为稀疏,波翻涟漪,游鱼历历可数。第二,是装饰多用岭南的花木瓜果(如香蕉、菠萝、杨桃)作图案,以灰雕、木刻、蚀刻玻璃等形式呈现。第三,不少建筑有明显的独创性,体现鲜明的地方风格。如船厅,它是对珠江河上特有的“紫洞艇”的摹拟,以精致的内外结构,凝固了清代的南国风情。


清晖园建筑物的窗,形式多样。有镶于院墙、用石湾陶艺品镶嵌的漏窗,有开在波形花墙中,造成墙体空洞而富有装饰趣味的洞窗。有开在房屋壁面上、木格固定的花窗。有装在厅堂前的、多扇为一组、上下加了雕饰的格子窗……还有很多已经门窗合一的屏门。
园内窗子的棂格构成不同的图案。镶嵌材料大量是清代彩色玻璃(部分是蚀刻画玻璃),使清晖园的窗显得更加瑰丽,这也是古典园林中罕见的装饰风格。


清晖园的建筑物除了本身的空间、休块、形状、颜色、线条、质感、外轮廓等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还把多种艺术形式运用进来,使我们在欣赏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其它艺术品。这包括了美术(含绘画、灰塑、木雕、砖雕、玻璃蚀刻、陶艺等)、文学和书法三大类。许多雕刻作品,镶嵌在房舍的墙身、檐下;许多古代书法家的手迹制成匾额、楹联高高悬挂;窗格中镶嵌着美妙的古诗或神话角色。它们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文化品味,进一步美化了亭台楼阁, 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创造出更耐人寻味的观赏空间。


清晖园在庭园式布局上更不拘一格,追求灵活多变。园内建筑在乎面布局上,是以“间”为单位而组合成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庭院,每间建筑物的正面都朝向院子,并设置门窗。这种布局手法,使众多的建筑物构成一组一组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园中有园”,活而不乱,变中有序的特点。而每个庭院在面积大小上,在封闭程度上,在树木花草、假山小品的设置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绝不重复。原则上庭院应该是实地,不管铺地的是麻石板也好,各式地砖也好。但清晖园内的部分庭院,大胆地打破这种传统常规,有的庭院竟是一个池塘。这种以水面代替地面的庭院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庭院,但池塘周围布有游廊或石路可供行走,增添不少游览的雅兴。


灰塑,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出现在旧式民居的山墙两边,称之为“草尾”艺人常常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记忆,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加以塑造,成凸出墙休状。其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则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清晖园的建筑装饰工艺中,木雕作品为数不少,而且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其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二者相互映托,使园林堂皇庄重的同时,又不失拙真趣。北园门楼上的金漆木雕,是由岭南地区木雕行业历来备受推崇的潮汕工匠所造。图案外为二龙戏珠,内为双凤朝阳,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清晖园”三字,则是仿照江苏武进士书法家李兆洛题写、塑于偏西园门上方的园名雕刻而成的。


在“绿云”吸水石山下走廊间的凉亭内,有两幅以唐宋故事为题材的灰塑壁画。东面一幅是“解语之花”,根据天宝遗事的记载,唐明皇在千叶白莲数枝盛放的太液池畔赏花,指着身边的杨贵妃对左右的人说:“池里的莲花再美,又怎比得上我这朵‘解语之花’。”从此,人们就常以“解语之花”来形容美女。凉亭北面的一幅是“放鹤亭记”,画中人物是苏轼和隐士张天骥, 两人正对酒而谈。此画根据苏轼的名篇《放鹤亭记》而作。大意为神宗十年, 因彭城大水,隐士张天骥迁居于云龙山之东,登高得异境,建子于上。山人有二鹤, 日出而飞, 日落而归,故名放鹤亭。苏轼时与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从论鹤谈及隐居之乐,隐者养鹤为物清远闲放,超然尘埃之外,然而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由此观之,其乐未可同日而语也。


漫步水木清华的清晖园,那精致秀雅的景色, 自然让你赏心悦目。但令你无法忘怀的,更是那从一花一石,一亭一阁中散发出来的诗情画意。因为,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欣赏,清晖园都是一卷充满诗意的画册,一首余味萦绕的园林诗。


放怀山水,性情洒脱的龙氏后人,不仅在清晖园的不断修葺中融进自己寄情园林,化诗入景的思绪,而且此风长盛,其绵绵的书香,一直延绵至今。散布在各景点的对联,犹如一颗颗镶嵌在一幅绵缎上的珍珠,熠熠生辉,让人目不暇接。


沐英涧门口上方,有一套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分别命名为“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波罗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归僧”、“石门返照”。这八块蚀刻金片玻璃,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羊城八景玻璃制品,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步入北园门,穿过暗八仙堂,一座晶莹通透的玻璃屋建筑便会跃然入目,这便是红渠书屋。整个书屋不砌砖墙,廊柱间全用隔扇组成, 四周镶嵌彩色玻璃, 装饰成满洲窗风格,剔透明亮,用色鲜绚,予人华而不俗之感,堪称打破中国传统造园色泽风格的杰作。这些玻璃品可分上下两部分进行观赏,接近天花的上半部分, 以不同的色块组合成宝鼎、花瓶、水果等静物图案,类似于西方的印象派油画,宜于远观;接近裙板的下半部分,在各种单色的玻璃上以精致的线条色勒出竹石兰碟、水桥流水、喜鹊登梅等景物,类似于园画工笔,宜于近赏。


清晖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它们如点睛之笔,使景点如破壁之龙,让/、领会设计者的一片匠心,又可使游人在春秋佳日指红道绿时增添几分的吟趋,让弥漫各处的文化氛围将你重重包围却浑然不觉……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