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巨献---发现广州2008下(荐)

人气阅读指数 4597 次
 
 

一个不留神,今年第五次上报纸啦,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07/08/content_254087.htm


广州城从南至北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北部是幽谷、山泉、葱郁的森林,而南部是水网密集,悠闲安静的村庄散落其中。人们靠河水支流生活,纤细的河道之间常见戏水的少年和摆渡的人们。
今年发现广州就是城南为主题,而我们008组就是以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为主调,一起来发现广州吧。

年度巨献---发现广州2008上(荐) http://www.sevensem.com/shownews.asp?id=563

年度巨献---发现广州2008下(荐) http://www.sevensem.com/shownews.asp?id=564





在江苏呆了几段时间,一直以来都对江南的水乡怀着深深的情愫,觉得那是真正惬意悠闲的生活所在。临水而居,忙时舟楫往来,闲时垂柳拂堤,日子就如同淙淙的流水在不紧不慢中度过。
理想中的小桥流水应该是在江南,烟雨中的江南水乡。所以,我个签名当从来没有还过,“梦回江南”。
对广州的小桥流水是从来不抱有任何期望的,因为感觉广州是一个沿海城市,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水乡在这里的印记最多可能只是曾经的桑基鱼塘,与真正的小桥流水相去甚远。


当踏足小洲村时,不禁被映入眼帘的一切所惊艳……贯村而过的狭窄迂回河道上,是精致小巧的石桥,两边低垂着生气盎然的番石榴树,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声,河岸边一个小小的埠头上一位阿姨正忙着自家的活儿;青石板的小路上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这里与心中的小桥流水意象竟是如此的相象。


“瀛洲八景”是哪八景?
翰桥夜月,西溪垂钓,孖涌赏荔,崩川烟雨,古渡归帆,松径观鱼,古市榕阴,华台奇石。

小洲村简氏宗祠"家谷堂"悬挂着书有"祥开航水"的大匾,联系水果之乡的美誉,你能猜出是什么意思吗?
他上面写错字,应该是“祥开瀛水”寓意开枝散叶,世代长流不息。


小洲村有"岭南水果之乡"的美誉,您知道小洲还有什么主要水果呢?
烟脂红番石榴(表面呈烟脂红色,果肉白如羊脂)
鸡心黄皮(果实颗粒肥大,形似鸡心,独核嘴红,味甘甜而香)


岭南木瓜(含有丰富的糖份、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风味特佳)
红果杨桃(翠绿泛红,皮薄如纸,清甜多汁,肉脆无渣,远近闻名)
石硖龙眼(肉厚爽甜、核小皮薄、糖份高,鲜食味道甜美)


景点介绍:娘妈桥
昔日村民婚嫁,要到天后宫(娘妈庙)祈福生子,走过娘妈桥,到姻缘树绕树一周,以求大吉大利。
石牌也都有个娘妈庙。


小洲村经过都有好多次了,5年前也来过一次瀛洲生态公园,但真正决心到村里看看的,还是波仔推介的这几张照片,个个看到,都会有冲动到村里看看的。


水乡,当然龙船少不了拉,听说这里还是龙舟的生产基地,端午节肯定热闹非凡的拉。


位于广州南端,海珠区的新?镇。旧时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以上三张引用照片.


绕过大学城,过了生物岛,在小洲水闸旁下了船,穿过果园,小洲村就在眼前了。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沿着河水的方向蜿蜒向前,河边一棵棵枝叶繁茂的细叶榕温柔矗立,在绵绵细雨中,抖落一地金苍翠的叶子。


狭窄的麻石巷,流着黑水的河道,穿戴时髦的村民,被弃置的小船,隐约的狗叫声,打破宁静的摩托车,崭新的现代楼房,堆放整齐的木柴,流淌着时尚的发廊,商品丰富的士多,残破古旧的门环门窗……在这被封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村子里,充满矛盾的事物被历史不经意地揉合在一起。


深度发现题:
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随之闻名世界,它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这里曾停靠的著名外国商船有哪些?
这个俺答,其中一艘商船就是2006年重返黄埔的哥德堡号。

俺也有去黄埔港拍,在日落下映衬下格外壮美。

 



以往,村中的妇女多以绣珠花赚取家用,几乎家家户户的院门口都能看到勤劳工作的村妇。请说说您对“珠绣”的了解?
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
原来是钉珠花的,过去看看。
俺家以前也是搞这行的,想想10多岁就出来干活了,手上粗糙的掌纹印证了历史。
最记得初二个暑假,也就是俺玩的最后一个假期,初三才开始认真读书。骑着28寸自行车,往返HP和猎德村20几次,每次共20*2=40公里,当年15岁,现在30多岁,叫我再骑一次40公里,估计要了我的命了。
单车上装住4打羊毛衣,毛衣就是出口去国外,经过手工加工,钉上珠片珠仔上去,形成好靓的图案。
每次从猎德拿货回家发给散户来做,那时候一个工人一个月拿300元收入就很好了。生意最好的时候,有成百人工人干活,自然我就是家里最得力的帮手,估计人生中零用钱是最多的时候。
别人都去玩变形金刚的时候,俺就天天往返黄埔,还要在村里各家各户去叫“有花罗落”。初中那几年,也是练就现在好体力、好耐力的时候。
好记得,有一回,单车后面搭了6打毛衣,比我个人还重好多。车头碰到小石头,整辆车向后翻,好彩我身手敏捷,及时跳车,没啥事,但部车头轮已经全敲起来了。凭我个人能力,无论如何都抬不起部车,后来有个讲普通话的大叔帮忙扶起来,不然广深公路有排塞车啊。
自此,凡是见到路上有单车需要帮忙推、拉、扶的,俺都好主动上前帮忙,而且见到外来务工人员从未有排外思想。

今年,15年前那栋靠发花建成的三层房子将要拆了重建,昔日的万元户不在稀罕,但儿时的经历历历在目。
故事要写的话,足可以写本书出来,回想起来,对比现在的小朋友,原来我的少年时期那么殷实的。聊天的时候说起以前的辛苦,老妈总是不肖一顾,俺的经历没到她的1/10累。
有空接着写。


据村民介绍,小洲村的规划设计十分严谨,村中主水道组成了一个太极图,由于村里河网密集,街巷纵横交错,外边来的人,很容易迷路,因此,抗战当年,日本侵略者甚至不敢踏进村里半步。


在民国甚至文革前,这条街可是远近闻名的商业街,许多民间的“进出口贸易”都在这条街成交。这一带的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当年商贾大户的院落,街道两旁的这些华丽的门柱可以让人想象得到当年车水马龙、货如轮转的景象。


一小巷转角处的老房子,木门洞开,幽暗的房间里,古旧的木桌旁边一样古旧的木椅上,坐着一个高瘦的男人。屋前的石板凳是拍公仔纸,波珠,打牌的好地方,历史的回忆就和这个安静的小村被青苔包裹着的光滑的青石板路一样的悠长。


走在村里的深深小巷,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绝大部分古屋已经成为经济社的集体财产,并不住人。在这些古屋的飘檐下,屋角上,无一例外地留下了砖雕、灰雕等装饰。


龙眼树已有多年树龄,至今仍然硕果累累,树上的果透心的甜。但去到果园,千万别随便搞人家的水果。


大姐,发现广州的活动不准坐车的,快下来吧,看看以下指引吧。
交通工具限坐“羊城通”通用公交车及乘坐地铁,公交轮渡 ,不得乘坐私家车、出租车、摩托车,使用自行车等。违反乘坐交通工具的,取消参加2008发现广州活动所有奖项的评选资格。


很古旧的缝纫店,用的是老式的缝纫衣车,村民说,它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
俺家的缝纫机的摆在老妈的房间呢,俺家湾仔的衣服就出自那台破机,现在看来那也是古董了。


仑头过小洲的渡轮上,雨蓬下围得水泄不通,好彩有部单车在旁边,不然被挤扁了。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仑头村却为人们保留了另一份鲜活历史记忆。那些成立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经济组织的牌子,居然还奇迹般地挂着,个人承包者并且还利用这块从名称至质料都几十年不改的老牌子继续从事经营。在“仑头综合商店”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人民服务”的语录牌及毛主席框像依然完好;“仑头大队车缝服务组”的衣车还在转动;经营种子的承包人还用塑料薄膜套护着“仑头农业咨询服务站”的残破招牌;“仑头茶楼”还在继续低吟浅唱的故事。上述的经济组织的产权还属于集体,经营者的承包费还是交给仑头村委会。历史的踪迹,时代的印痕,与现代的发展交织着。


仑头的牛杂好抢手,锅里还有那么多,竟然给某队全包了,
俺们走过去的时候被告曰,没了,这里俺全包了,
差点没骂人,岂有此理。


村里简姓居多,随着小村的发展,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已达6000多人。“这里,比起江南的周庄、湘西的凤凰,少了些一夜成名后的喧闹和浮躁,虽谈不上什么气势,但多了四平八稳,不声不响地在灯红酒绿的广州城外保持着缄默。”


观生陈公祠在村落深处,村民对这一座公祠的认同度挺高。但由于保护不善,或是多年废弃、亦或即将搬走的原因,目前已十分破败,但仍能看出往日的气势。


黄埔村曾经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海关就设立在那里。百年沧桑,今天的黄埔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港口码头那种繁荣的景象,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底蕴。一块青砖,承载着一段辉煌;一片瓦砾,掩盖着一个故事;一块碑石,铭刻着一处繁华。
2006年夏天,俺也来过这里吃艇仔粥黄埔古港(荐) http://www.sevensem.com/shownews.asp?id=439




古港如何缺得了码头?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在仍有一条海傍街,从前紧靠码头,是一个繁闹的集市,商铺林立,据说现在村民建房时,还偶尔会挖出木桩和桩基。这里在繁荣时期,除了海关关卡之外,还有兵营等处所,另外,一些外国商船也曾把仓库修建在这一带。码头也许早已重修很多次了,但至今仍在使用,村里人还靠着摆渡到对岸,船费只是五角钱。


我背了30件衣服,带了10顶帽子过来分给大家穿戴,我容易吗?
感谢贱贱帮忙拍的照片。
好彩回家的路上收获BENNY背了一天的啤酒,原来这就专门背给我喝的庆功酒,太感动了。
最后还收获了MONICA亲笔画的火炬,可惜水彩掉颜色了,留得周六参加运动会的时候用。


村里有几样小吃,云吞面,听说生记面店的云吞师傅做了四十几年的云吞,面与云吞分量的搭配法很多,价钱超值;艇仔粥,有 “鸡记”和“猫记”两家船舫经营,后者出品细腻、服务较好。艇仔粥粥底有海鲜味,料足味美,其它炒粉、炒面、炸云吞、油菜和各式煎饼味道也很地道,价格低廉。值得推荐的还有清炒河蚬,清甜鲜香;石基码头河堤上还有村民摆卖自家出产的时令瓜果,十分新鲜。


在黄埔村偶遇LOST队,去年的队友SILVIA也来参与了圣火的接力。


村里简姓居多,随着小村的发展,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已达6000多人。“这里,比起江南的周庄、湘西的凤凰,少了些一夜成名后的喧闹和浮躁,虽谈不上什么气势,但多了四平八稳,不声不响地在灯红酒绿的广州城外保持着缄默。”


一小巷转角处的老房子,木门洞开,幽暗的房间里,古旧的木桌旁边一样古旧的木椅上,坐着一个高瘦的男人。屋前的石板凳是拍公仔纸,波珠,打牌的好地方,历史的回忆就和这个安静的小村被青苔包裹着的光滑的青石板路一样的悠长。


这里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2间,主要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所谓“蚝壳屋”,就是祖辈的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堆积砌墙而成。



弯弯转转
上上落落
10几个人
在这陌生又好像熟悉的村庄里行走
给人感觉有点怪
感觉有点无聊
树下乘凉的时候好舒服
但一年都没有一次半次可以这样
看来我还是习惯不了悠闲的日子
该忙还得继续忙下去
借口


淡黄色的礼堂掩映在树林中,墙上"跟共产党全心全意为革命种田,听毛主席话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使之与周围的建筑相对比更显得与众不同。小洲礼堂兴建于1959年,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一砖一瓦把礼堂建设起来。礼堂外面保持了苏联时期公共建筑特色,里面则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砖木架构。


明代古井,共六口。听当地老人说,以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全村人喝水做饭洗衣全靠它们,甚至有时候打水打到干涸。虽然现在不再饮用井水,但是它们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一个不留神,今年第五次上报纸啦,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07/08/content_254087.htm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