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2010(下)

人气阅读指数 5428 次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2010(上)在这里http://www.sevensem.com/shownews.asp?id=715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2010(中)在这里http://www.sevensem.com/shownews.asp?id=717


以下是引用资料:
第一游波罗 第二娶老婆
“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这句广州俗话,不是浪得虚名。传了千多年的民俗,现在还正在流行,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它有生命力。

一、波罗诞祭海盛典
波罗诞是南海神祝融的生日,二月十三这是他的“正诞”。这天当然最热闹最隆重,最有民俗色彩的当然就是祭海与“五子朝王”了。

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1415年了。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典,历代都封了许多称号给这位神祇。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现在就只有这一座留存,它当然地成了中国第一大海神庙;而且,神庙所在扶胥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现在“祭海”仪式,如音乐,从原来选的八音锣鼓,改为广东粤曲再加打击乐;服装从选的宋代服装,改为清末民初的长袍。“恢复民俗,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而修改部分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元素,让传统的民俗更具美感。”

“维,公元2006年7月18日,广州民众,在南海神庙广场祭祀南海之神。怀古颂今,共祝泰年。千年宏庙,再展辉煌。……”黄应丰带头举着神香,簇拥在旌旗庄严、穿着仿古服装400人祭祀队伍中,于万人观众中向南海神和瑞典客人演绎这段祭文时候,一个全新民俗文化活动纪元已经开始了。这一唱,就已五年,队伍增加到600人,波罗鸡、莲花灯代表光明和伟大;四大方阵站立四边,高举红色标旗,代表热烈祥和。恢复的古民俗已经以全新演绎呈现。

二、“五子朝王”与花朝节

祭海仪式之后,波罗诞又恢复了中断60年的“五子朝王”活动。

“五子朝王”又称“四乡会景”,也称“十五乡会”,体现了万众同欢、求善祈福的主题。传说南海神五个儿子为大案、元案、始案、祖案、长案。“案”是方言,意始“安”。五个儿子里,属老三始安最“硬颈”(粤语,意为执拗),经常与父亲顶嘴,所以外号叫“硬颈三”。抬始案时,与众不同的是必须脸朝后。据说如果把脸向前,抬入神庙时,不是扛杆断了就是绳索掉下,很灵。

传说一年夏天,海水上涨,从上游漂来一根木头,到了南海神庙前面,任凭汹涌的波涛怎么冲击,都是纹丝不动,乡人于是将这根木头锯为六段,头段塑洪圣大王像,其余五段分别塑他五个儿子的神像,称为“五安神像”,分给附近的十五村,每三个乡村领取一个供奉。其中大案神像由夏园乡供奉,元案、始案、祖案、长案分别由南湾乡、沙步乡、大小塘头、双沙乡供奉。这五位小海神,平时就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间烟火,而到了波罗诞的日子,乡民就会把他们抬回南海神庙,给他们的父王拜寿。

明代开始,“五安”在波罗诞正诞,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五子朝王”时,各案由乡民抬起巡游,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八音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一大早浩浩荡荡从各乡会集南海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抬回。神像返回三乡,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以及对民富物丰的追求。

五子的金漆木雕像是常人三倍大、足有上千斤,八人抬还得底下装轮子。“你看,‘硬颈三’过来了,赶紧过来摸摸他,儿孙健康,添福添寿!”一位阿婆说。五子队伍抬过来,前来求善祈福的民众纷纷涌上去摸“案神”。这是传统。万众欢腾当中,老人们与年轻人一起上香,传说南海神还会撮合好姻缘,“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就应运而生。

朝王的队伍还抬着金猪、果盒,“我本想留一个果的,谁知早让祈福的抢光了,”抬果盒的小伙子笑。抢完了福果,大家还往盒里放了许多零钞,这是对朝王自发的尊重。

继恢复五子朝王后,波罗诞又恢复了“花朝节”。黄应丰介绍说,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挑菜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女儿们拜花、爱花、赏春、比美的日子。史载,明清时期,波罗诞期长达15天,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三为波罗诞,农历二月十四至十五为花朝节。女儿们在这天相约来到南海神庙,行拜花之礼。其时,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现在“花朝节”举办系列活动,包括黄埔乡民庆祝“花神诞”的拜花仪式、“花朝之梦”花仙子表演、中国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等。花仙表演通过肢体语言演绎“花仙子”内涵,包括桃花、牡丹、杜鹃、木棉等。同时,还通过秦至清的中国古代仕女服装,展示传统工艺和时尚文化。

三、传说与传统工艺、食品

附会在这岭南第一民俗上的传说很多。像天气,传说波罗诞必有一天下雨。这些年的确也这样。

又如波罗鸡。这是波罗诞传统吉祥物,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原来是用本地黄泥粘上鸡毛做成,现在大都用硬纸或泡沫加鸡毛了。但仍然是粘的工艺(广州话称“黏”,故有俗语“波罗鸡----靠黏”。)附着在这种民间认为是“神鸡”的吉祥物的传说非常丰富,与印度朝贡使达奚司空有关。传说很广的一种是,当年村民发现来自波罗国的使者在海边立化(去世),刚好有鸡啼,传为鸡神,因而盖起神庙,制波罗鸡纪念。另一种是,祭南海神,鸡啼即太阳升起,波罗鸡含有给人光明之意。“扶胥浴日”或称“波罗浴日”是著名的宋元羊城八景之一。传说每年售出的鸡中,总有一只会在清晨啼唱,谁买到谁就发财致富、幸福吉祥。

以前有从边远山区来参拜南海神的妇女,被庙里庙外出售的五光十色波罗鸡迷住了。档主见她左挑右拣,不知买哪只好,便对她说:“你们山区,山高路远,你就挑只大的吧,大的声音大,远外也能听见。”这就是“波罗鸡,叫远不叫近”俗语由来。妇人挑只大的,走到文园南边的田塍上(后改名文园村),那波罗鸡突然“喔--喔--喔”叫起来,妇人慌了,放下鸡便跑。第二天清晨,文园有个老农到田间灌水,听到“喔--喔--喔”的鸡啼声,循声找去,见田塍上有只大公鸡在引颈啼叫;再仔细一看,竟然是只纸糊的波罗鸡!老农把这只波罗鸡捉回家中。此后每日到五更天,这只波罗鸡就会准时啼鸣,老农闻鸡而起,下田劳作。年复一年,逐渐富裕起来。人们都说,波罗鸡给他带来好运气。文园至今还有一条“鸡啼塍”,相传就是当年老农拾获神鸡的地方。

庙头村是个大村。以往不少妇女靠制作波罗鸡挣钱,现在制作越来越少了。目前村里制作波罗鸡最大的婆婆已82高龄,她说,她不足10岁就跟着村里伯娘学做波罗鸡,现在不卖波罗鸡了,手艺传给媳妇,但她们也不愿制作了,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肯再制作这种赚不了大钱的小手工了。现在仍有珠三角商贩来批发波罗鸡,但规模也不如以往了。村里小学虽然开设了制作波罗鸡的课,不少小朋友都学了手艺,外面也有艺人制作了用电池发声会啼的波罗鸡。但盛况毕竟不比从前了。

传统波罗鸡制作工序有30多道,很费工夫,一般最大的30斤、高1米左右,小的一两斤。陆婆婆曾制作过40斤的波罗鸡,非常精美。她说,上好的鸡毛要纯白富有光泽,有的只取尾巴上几根尾翎,早在90年代中期,愿意制作的人就渐渐少了。这两年原料涨价了,利润更薄。后生大都不愿学,一些老人又相继去世了,这门技艺在走下坡路,说不定哪天就失传了。

波罗粽是波罗庙十五乡的美食特产,波罗诞吃波罗粽。波罗粽与端午粽的区别有二:波罗粽用芭蕉叶包,而不是竹叶;波罗粽包得实,煮熟后可以切片吃。波罗粽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用料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波罗粽风味独特出在粽叶和蒸煮方面。用来包粽的蕉叶很讲究。每年八月以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凉干晒干,保留了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芬味道。用这些蕉叶包好粽后,放在铁锅或大缸大瓮里,用木柴明火蒸煮八个小时以上,使包料融为一体,吃起来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口留余香、风味可人。

波罗粽的制作起源于波罗庙十五乡,尤其是庙头村。每年波罗诞到来的时候,波罗庙十五乡为村民就忙碌起来。一方面,要准备应节工艺和商品,波罗诞期间拿去庙会出售,一方面要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这时,小孩忙着玩,年轻人忙着逛庙会、采红豆、会相好,大人忙着做生意,老人家忙着看大戏,观杂耍、村中没了闲人。如何去招呼亲友的到来呢?于是村民就想了个办法,庙会前夕就蒸好了一大锅波罗粽亲友来到把家门钥匙给亲友,嘱咐饿了自己开门取棕吃,久而久之,成为习俗。波罗粽近年申请了国家专利,但售价偏贵。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